【港大研究】袁國勇團隊解開新冠病毒致細胞凋亡加劇病情關鍵 助開發新抗病毒治療
發布時間: 2021/06/17 02:00
最後更新: 2021/06/17 12:08
新冠疫情肆虐多時,惟致病機制至今未完全解開,港大微生物學系袁國勇團隊以同屬冠狀病毒的中東新沙士研究,揭示冠狀病毒感染致細胞凋亡,關鍵在於感染後激發「蛋白激酶R樣內質網激酶」;而藉抑制劑治療可减病毒性肺炎致肺損傷,抑制過度炎症反應,將成未來抗病毒治療方向。
由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領導的團隊,透過中東新沙士冠狀病毒,感染人支氣管上皮細胞作研究,發現中東新沙士病毒產生的膜蛋白與GRP78蛋白質結合後,將轉換作蛋白激酶R樣內質網激酶(PERK),促使肺泡上皮大量細胞凋亡,令肺部受損,加劇宿主的感染情況。
團隊解釋,病毒感染過程期間,會透過細胞凋亡,以消除受感染的細胞,從而限制病毒傳播,惟凋亡反應加劇或損害上皮完整性,因而令肺部受損。袁國勇進一步解釋,冠狀病毒如中東新沙士、沙士又或是現時流行的新冠肺炎,均通過誘導肺部細胞凋亡以引起疾病。
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朱軒補充,GRP78為宿主蛋白質,新冠病毒及沙士病毒都無法與GRP78結合,而是次研究亦顯示,冠狀病毒可以不同機制加劇細胞凋亡情況,從而增加病毒複製及發病。
團隊繼而使用PERK特異抑制劑及細胞內源性凋亡抑制劑,作小鼠體內治療研究,發現可提高感染中東新沙士的小鼠生存率;當中細胞內源性凋亡抑制劑更可由0%生存率大增至6成。
於離體人類肺組織研究更顯示,處方抑制劑後不但可減細胞凋亡情況達9成,同時亦減少中東新沙士病毒複製7成,換言之可同時減輕肺部受損機會,惟背後機制仍待進一步研究。
是次研究結果提供首科學證據,證明冠狀病毒引起的細胞凋亡及其致病力影響。袁國勇稱,團隊將對新冠肺炎或其他冠狀病毒進行進一步研究,以便開發出一種抗病毒治療形式,以通過該特定途徑阻止病毒誘導的細胞凋亡。
朱軒續稱,現時市面上有多種細胞凋亡抑制劑,惟不肯定是否可用於新冠病毒;又相信酬數年時間始開發出一種新抗病毒治療形式。
是次研究今日(17日)於國際科學期刊《Science Advances》在線發表。
TOPick「親子最營食譜大賽」, 立即參加贏LC鑄鐵煲及香港迪士尼樂園門票等大獎,立即參加:https://bit.ly/34A3AsA
HKET TV健康台由專家拆解食物安全及都市疾病,即看:https://bit.ly/3cNFwr7
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/出現地點,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:https://bit.ly/2JdOaiS
記者:陳正怡